##前言
这是13年年初参加第一届腾讯产品体验暑期征文
时写的文章了,当时微信还没有今天这么多功能,还没有推出游戏啦、支付啦、付费表情啦、更强大的“扫一扫”啦等等这些功能。当时觉得挺有意思的,自己第一次尝试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审视一款移动APP,并且形成文章。
时隔将近1年,现在再来看这篇文章,有些观点、表述、角度显得挺稚嫩的。另外,有些地方局限在了当时自己手上那个入门级的Android手机,没能在不同类型的移动终端和不同移动系统之间统筹考虑。
小学语文课本有篇文章,叫《荔枝蜜》,里面有一句话很能表达我对那次分析用户体验并成文的过程的感受:
毕竟是第一次吃,毕竟是好吃。
(本文保留所有权利,禁止转载)
##浅析微信产品体验
随着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兴起,各互联网公司都抓住这一波移动化浪潮,纷纷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进行自己的战略布局,微信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
###体验微信
QQ邮箱的首页中间长期放置着微信的广告,其中有一幅令人尤为印象深刻:五彩斑斓的霓虹前,标语“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个性十足。这给很多潜在用户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容易与人们在城市繁华下的精神情感产生共鸣。在营销推广中树立起正面形象,这种还未使用就给人留下良好影响的预体验
也是用户体验的一部分。
“好吧,那我为什么不试试微信呢?”潜在用户想。
一打开微信,寂静的黑夜中,巨大明亮的月球把地球上的一个人影映衬得渺小而又孤独(如图1)。微信用户主要来自一线大城市,并向二三线城市不断蔓延,有大量白领用户。这类用户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在现代化城市的忙碌、快节奏中,在随着科技发展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反而越来越远的城市中,个体容易产生渺小的感觉、孤独的感觉,与开启APP的这幅图像极易产生情歌共鸣,而且,“夜晚”这样的情境假设契合了人类产生这种情感的时间——白天工作学习繁忙,微信本来也更适合夜间使用。同时,功能方面,让用户欣赏合适的启动图也为APP加载争取了时间,更把“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的暗示传达给了用户。
登录进去,用户可以发送文字消息、语音消息、特色表情,最新的4.2版已经具备视频通话的功能。“功能太丰富了,我已经迫不及待要歌我的朋友们联系了!”用户想。在这个时候,用户容不得一丁点会阻碍与朋友联系的障碍(是的,现在的用户都蛮挑剔的),比方说:没有加某个好友。而微信可以很快速地加入用户的QQ好友、通讯录好友。其实,那么多同类APP中,作为用户,我为什么一定要选微信呢?,很重要一点,因为里面有我的QQ好友、手机通讯录好友,它成为了用户网络和现实社交的延伸,很自然就融入了用户已有的圈子。尤其是可以轻松添加QQ好友的设计,QQ是目前中国使用最多的即时通讯软件,用户需要联系的朋友极有可能也是其QQ好友,而如果是其它同类APP,那么用户如果要加某个QQ好友,就需要请这个好友去注册该APP的帐号,在告诉自己,再去该APP中查找添加,“天啊,太麻烦了,我为什么不就用QQ呢?”用户会想。这一点巧妙利用了公司其它业务(这里指QQ)庞大的用户资源,形成了阻挡竞争对手的一个壁垒。
“OK!我要开始聊天了!”用户发出了第一条消息,“嗯,这个聊天背景有点单调,我是个注重品味的人,这样单一颜色的背景太单调了。”于是,微信加入了自定义聊天背景的功能,这有助于营造不同用户中意的聊天氛围,改善了用户体验。自定义相册背景也是如此。
微信有3个“招牌功能”:“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如图2)。当用户感到“偌大的城市,竟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时,这3个功能用3种不同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了解决方法。前2个功能都是典型的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这3个功能纵向排列在“朋友们”选项卡内,并且正好排布在用户拇指正好可以顺手按下的屏幕位置,非常顺手。并且,它们都采用了“追求简单到极致”的思想(借鉴的IPhone?),界面简洁,风格一致,操作方便。
另外,从4.0版开始,微信加入了类似Instagram和Path的照片分享、朋友圈等功能。“朋友圈”可以显示好友动态,用户可以对朋友的照片进行评论、可以把自己的照片发送到好友的相册等,有效增加了好友之间的互动和用户使用微信的时间,弥补了单一聊天沟通的不足。
###存在的问题
世界上不存在100%完美的产品,微信也不例外。
操作方面。微信还可以做得更极致一些,最好能在3次点击(含滑动动作,下同)以内到达 用户想要使用的任何功能。如果要这样做的难度太大,可以这样,对于核心功能,务必在3次点击以内到达,而对于非核心功能,则在尽量少的时间内到达。
盈利模式方面。合理的盈利才能保证可持续,短命应用的所属团队给用户的印象会很糟糕。目前,互联网行业的常规做法是先拼命扩大规模,再考虑盈利的问题。个人认为可以考虑的盈利途径有合理的移动广告(结合LBS)和企业帐号,最好不考虑设置“微信会员”。
网络安全方面。现在已有报道不法分子利用微信进行诈骗等犯罪活动的新闻见诸报端。虽然这不是仅仅作为工具的微信的错,但微信注册用户已经过亿,按照“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社会规则,是不是可以把微信设计得更合理一些呢?举个例子,在微信中,用户如果发现了可疑人员,可以对其进行举报,腾讯核实后进行封号处理,但如果犯罪分子又注册个新帐号继续作恶呢?怎么办?这时可以借鉴一下“陌陌”的做法。由于手机一般是私人一个人使用。所以当该手机内微信帐号违规甚至违法时,就可以直接封禁该手机设备,使该手机再无法登录任何微信帐号,同时,预留出严格的申诉通道(可以考虑与有关部门合作)。这样增加了犯罪成本,净化了微信网络,保护了正常用户,也就提升了用户体验。
###微信的未来
至此,微信已经集合了多人文字、语音、视频聊天、陌生人交友、照片分享、离线消息、邮箱助手、二维码、开放API等等一大堆功能。现在的微信与QQ之间似乎出现了些许尴尬——较多的功能重复。QQ与微信有大量的重复用户,同一个功能用户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个。对于普通用户(而不是发烧友)而言,既然QQ与微信都能视频聊天,那该用哪一个呢?为什么2个都要安装呢?“那会使我手机变卡的”用户会想。Q+也开放API,腾讯是想制造2个“QQ”吗?微信过多的功能会不会使其过于复杂,从而容易使用户迷失?给用户的选择越多,用户就越难选择,就会感到越不开心。
微信的产品定位并不是一款聊天工具,按照张小龙先生的原话,微信是一个社交关系和移动通信的管理平台
,也就是说,微信未来很可能增加更多功能,变得更加复杂。
(完)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